English
工作动态
 
   
 
渭衍万古 泽润千秋——2023年中华传统晒书活动|天水市博物馆书籍推荐(三)
时间:2023-09-04 来源:文物保管部 黄载晨 访问量:33
 

三伏乘朝爽,闲庭散旧编。

如游千载上,与结半生缘。

读喜年非耋,题惊岁又迁。

呼儿勤检点,家世只青毡。

——清·潘平隽《六月六日晒书诗》

  曝书是我国古代的传统习俗。汉唐之际,人们在七夕曝书。明清时期,则以六月六日为曝书节。六月初六,是佛教的翻经节。传说唐玄奘西天取经归来,不慎将经书掉落海中,捞起来晒干方得保存,因此佛寺便在这一天翻检曝晒寺中所藏的经书。岁曝之际,天水市博物馆为您推介馆藏明宣德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。

图片1_副本.png

 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或称《杂华经》,简称《华严经》,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,被誉为“经中之王”。《华严经》是佛成道后在菩提场等处,藉普贤、文殊诸大菩萨显示佛陀的因行果德如杂华庄严,广大圆满、无尽无碍妙旨的要典。《华严经》主要有三方面内容:第一是讲毗卢遮那佛依正庄严境界;第二是阐明了如何从凡夫到成佛的果位,需要圆满哪些行愿;第三部分以善财童子南游,一生参学修行,入普贤三昧,证入毗卢性海。其主旨为宇宙观、人生观以及佛教学说,讲述佛教的核心理念,如缘起、中道、涅槃等,以及修行的原理和方法。

图片2_副本.png

  《华严经》的编集大约在公元2~4世纪中叶之间,主要是三阶段:第一阶段,公元150年时已经集成《兜沙经》《菩萨本业经》等。第二阶段,公元150-200年间集成《入法界品》与《世界成就品》等。第三阶段,公元3世纪左右,集成现存《华严经》(印顺著《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》)。《华严经》最早流传于南印度,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和中印度。对于集成本形成地点大多数学者认为“应是在西域的于阗(和田),或者是其周边才是。”(木村清孝著,李惠英译《中国华严思想史》)

图片3_副本.png

   《华严经》共有三种汉译本:一是六十华严,又称晋译华严,为东晋佛陀跋陀罗译,共计六十卷,三万六千偈,三十四品。二是八十华严,为武则天时实叉难陀由于阗携来,有八十卷,三十九品,称为新译华严。三是四十华严,全称为《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》,唐德宗由罽宾人般若三藏译成四十卷,是《六十华严》《八十华严》入法界品的别译经。

图片4_副本.png

  华严宗是中国大乘佛学发展的最高峰,以《华严经》为主要理论典籍。历代宗首或注解华严,或阐述思想,著述蔚为大观,形成了华严哲学体系。唐武宗灭佛后,华严逐渐式微。华严宗的理事观念和灵知之心说,给宋明理学以深刻的影响。华严宗还经智俨门下新罗人义湘传入朝鲜,后又经朝鲜传入日本,迄今不衰。

图片5_副本.png

  天水市博物馆藏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抄本,形成于明宣德十四年(1439年),开本纵31.5厘米,横11厘米,二级文物。原经80卷,现存6卷,折装,残本。梵夹装,半叶6行,行17字。经文楷书上版,书体铎棱峻峭。文字系用纯金粉书写而成,字迹清秀隽永,典雅大方,书法功底深厚。经卷防火、防水、防霉、防虫,展现了明代独特而精湛的纸张处理工艺。

图片6_副本.png

  卷第五十九尾叶有刊记如下:

  南安万寿寺发心书写金字华严大经比丘演藏上报

  圣朝崇教之恩,下利群生般若智种

  巩昌府陇西县在城信士何荣,同室李氏,保延男何仕敏、罗汉保

  母亲王氏施金书写

  华严大经第五十九卷,追荐故考何友得

  捐资刻印的佛经。

  书经功德,道眼无穷,色身坚固,铅汞长明,荐考生于陁天,见存登于华藏。

  宣德十年四月末旬日,万寿住山劝缘比丘演藏拜题。

  由此可知,《华严经》第五十九卷,是万寿寺住持演藏发愿书写,巩昌府陇西县何荣及其家族赞助的。这些刊记为研究陇东地区宗教信仰提供了珍贵资料。

  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继承了以往佛教的全部成果,无论是佛教的修行规定和理论,以及非佛教的修行活动皆予以采纳,具有兼容并包的性质,对中国的哲学、文学、心理、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。天水市博物馆藏明宣德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对研究明代的书写工艺、造纸技术以及佛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。

 
 
版 权 :天水市博物馆 电 话:0938-8291377 网站浏览量:
咨询投诉电话:0938-8227304 电子邮箱:tssbwg1015@163.com
地 址 :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伏羲路110号 邮政编码:741000
甘公网安备 62050202000261号 备案号:陇ICP备13000760号-1